创大钢铁,免费钢铁商务平台

购物车(0)

创大钢铁首页

现货行情

综合指数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钢头条 > 要闻 > 地方经济

植物考古为你揭秘:古代成都人从啥时候开始吃上大米饭?

发布时间:2018-02-07 08:29 编辑:姜戎 来源:互联网
84
成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吃大米饭?吃大米饭之前的主食是什么?5日,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从2009年开始,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便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其中的1000多份样品进

成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吃大米饭?吃大米饭之前的主食是什么?5日,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从2009年开始,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便提上日程,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对其中的1000多份样品进行了分析。

实际上,新石器时代的成都平原从耕种旱地谷物开始,一直到距今4500年前后,由于原有的旱地谷物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对于“口粮”的需求,古蜀先民便开始引进水稻种植技术。此后,水稻便一直成为四川人饭桌上的主食。

桂圆桥一期时黍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黍和粟

“巴蜀先民并不是一开始就将水稻当作主食,在改变‘口味’之前,旱作农业可能是成都平原最初的农业形态。”姜铭说。

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什邡桂圆桥遗址,在它的第一期样品中就发现了黍和粟这两种旱地谷物,并且,它们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最开始种的是小米这种旱作作物,这种耕作传统很可能是西北马家窑文化区域的人群南下时带来的。”姜铭说,从宝墩文化晚期到三星堆文化时期,黍和粟在作物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不过,这种适应于西北地区的耕种习惯不久后便开始慢慢改变,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大量人口,成都平原先民不得不改变耕种习惯,以提高粮食产量。

宝墩文化早期水稻成为主食持续到晚期巴蜀时期

稻谷

人口的快速增长倒逼古蜀先民开发智慧,开始琢磨新的高产农作物,以解决人多粮少的矛盾。从桂圆桥一期到宝墩文化早期,旱作农业形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先民找到了适应成都平原气候的作物,开始大量种植稻谷,兼种旱作。”

从宝墩文化早期开始,考古工作人员辨认出的水稻种子就占了农作物种子超过了百分之六十,而粟、黍作为一种补充的农作物,可能更多地被用作灾荒年间的救灾粮。

在对十二桥文化时期的植物考古中,工作人员发现了麦类作物的种子。十多粒大麦和小麦种子,沉睡在十二桥文化时期遗址的泥土中。诡异的是,麦类作物的踪迹却在晚期巴蜀文化时消失了。

“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一时期的麦类作物种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巴蜀先民不再种植它们,希望今后随着考古材料的增多,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姜铭说。

总而言之,从距今4500年前的宝墩文化开始,水稻就一直作为古蜀先民的主食,而在此之前,古蜀先民的口粮更多地依赖旱地谷物粟和黍。

猕猴桃、葡萄、梅子古蜀人“零嘴”很多样

猕猴桃

古蜀人的食物只有水稻、小米这些主食吗?实际上,巴蜀先民也是很会“过日子”的,他们也有“零嘴”吃。

姜铭介绍,在对植物种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果实类种子。比如,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

在成都市十二桥遗址新一村和郫都区菠萝村遗址等处出土的植物遗存中,一些猕猴桃属的种子被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不能直接认定这些是人们日常食用的水果,但它们出现在考古遗迹中,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有很大可能被人们栽培利用。

姜铭说,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对每个时期的农业形态进行分析,而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将更加关注人类的行为活动,这就需要和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进行结合。

备注: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站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文章(文章注明原创的内容,未经本站允许不得转载),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创大钢铁;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我们尊重作者版权,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现货行情
名称 最新价 涨跌
高线 4000 -20
低合金板卷 4030 -
低合金中板 4040 -20
螺旋管 4570 -
槽钢 3930 -40
镀锌板卷 5230 -
443/2B卷板 11850 50
冷轧取向硅钢 11890 -
圆钢 3920 -50
钛铁 12600 0
低合金方坯 3410 -70
铜精矿 14120 0
准一级焦 2160 -
19540 +70
重废 2430 0